Home 心態觀念 金錢心理學帶來的3大反思,讓你避開生活中常見的消費陷阱

金錢心理學帶來的3大反思,讓你避開生活中常見的消費陷阱

by Ivan Teng
Published: Last Updated on 0 留言
金錢心理學反思生活中的消費陷阱

隨著時代的進步,資訊的取得更加精鍊與便利,

越來越多的人們很早就開始致力於財富自由,

不只是讓自己的努力有了明確的目標,

也期待著自己能有不被工作綑綁的那一天

而在提到財富自由之前

我想優先和大家探討:金錢的本質

如果我們不知道什麼是錢

那離財富自由的日子可能就要更長一些

因為我們其實常常高估我們對於金錢的認識與了解

更有可能在來來去去的現金流中,失去應有的判斷

而落入許多常見的消費陷阱之中

今天,我們來看看

在生活中,我們對於金錢使用的認知常常會有怎麼樣的迷思

金錢心理學帶來的3大反思,讓你避開生活中常見的消費陷阱
金錢心理學帶來的3大反思,讓你避開生活中常見的消費陷阱

錢是什麼??

定義:

如果要先給一個明確的定義

這時我會說:

金錢:是一種能夠讓我們方便衡量事物價值的工具之一

金錢:是一種能夠讓我們方便衡量事物價值的工具之一
金錢:是一種能夠讓我們方便衡量事物價值的工具之一

回溯到過去還沒有貨幣誕生的時代開始

在那個以物易物的時代

種田的農夫想要吃肉

便去和養殖場的屠夫協議

看看可以用一石的穀物來換取幾斤的肉

只要雙方達成共識,就成交!

過程中完全取決於雙方對於該物品價值的主觀認知

正因為是主觀認知

所以可能每個人以物易物的結果會不一樣

同樣是一石的作物在A先生與B先生能換到的豬肉量就差很多

可能因為A先生豬肉太多了、A先生不喜歡豬肉等等

導致雙方對於價值的認知有落差

進而導致以物易物的結果不同

而貨幣的出現就解決了這個問題

大家可以明確的知道

豬肉值100元、牛肉200元等等

代表每個貨品的價值被明確的統一了

貨幣的特性:

而且一般貨幣通常都具有下面的特性,使得它的功能更齊全:

通用性:我們幾乎可以用它來換取近乎任何有被標價的東西

可分割性:不像作物或肉品,金錢的可分割性可以讓我們有更大的彈性,而不是全有全無

可取代性:不一定要特定貨幣,我們可以透過匯率換到不同國家的法定貨幣

可儲存性:不像作物、肉品有保存期限,我們可以在現在或將來使用

從例子中,我們可以理解:

金錢的本質是來自於價值交換

而金錢幫助我們以一個量化的指標去衡量事物的價值

反過來說

你擁有的/能提供的價值就決定你能擁有多少錢

再更進一步來說:

金錢就是要拿來用的!

當你把金錢花在能創造更多價值的東西時,你就會越有錢

而不是單純留著錢讓價值沒辦法交換

這跟我很喜歡的一句話不謀而合:

The only purpose of money is to show your preciation.

有了金錢,才有價值交換

花錢的一方與付錢的人都會得到快樂

好,討論到這邊

想要變有錢可以是把錢拿去買能夠創造更多價值的東西

但是,問題在於:

我們要怎麼用這筆錢?

什麼才是創造更多價值的東西??

我們要怎麼判斷一個東西的價值好壞?

問題又回到用錢的人身上了

金錢的使用:理性 vs 感性?

其實我們常常認為自己是很精打細算的

但事實卻是:我們常常高估自己對於金錢使用上的認知

我們會因為對於金錢的分類、感受、情緒等等

而讓我們在消費上做出很多當下沒有察覺的不理性行為

接下來,我們來討論三個我認為最常見不理性消費

大家可以先從故事實例來看看自己會做的選擇

再來看我個人的反思

反思一:心理帳戶

實例一

狀況A中:

Ivan 去參加周杰倫的演唱會

進場時發現自己三個月前花了6000元買的票不見了

如果想要進場,就必須再買一張票

演唱會結束,那晚如果問 Ivan :你演唱會那晚總共花了多少錢??

多數人會回答:6000*2=12000

但是,如果換成狀況B

Ivan 沒有事先買票

經過演唱會門口很幸運地得到買票資格得到進場機會

打開錢包一看發現自己搞丟了6000元

但為了得到參加演唱會的機會還是買了6000元的演唱會門票

演唱會結束,那晚如果問 Ivan :你演唱會那晚總共花了多少錢??

多數人會回答:6000元

反思一:

為什麼兩種狀況明明都損失了12000元

可是多數人回答的答案卻不同呢?

行為經濟學家,理查賽勒(Richard Thaler)

用『心理帳戶』的概念為我們做出解答

他的基本原理是:

我們個人的財務行為,相似於組織或公司的財務行為

我們會將錢分配到不同的帳戶或不同類別,而使錢變得有差異化

可能為自己的錢劃分在:開銷帳戶、娛樂帳戶、投資帳戶等等

而從上述的狀況B裡

我們錢包搞丟的6000塊

被我們心裡認定是自己搞丟的,而不是用在演唱會裡

所以在自己心中的娛樂帳戶裡只有花6000塊而已

正是因為我們在不同帳戶裡面,把錢差異化了

導致我們即便已經損失了6000元,卻依然再花得下去第二張演唱會的門票錢

如果我們是完全理性的思考的人

我們應該只有一個帳戶,每個帳戶的錢就跟上述貨幣的通用性相符

每一塊錢都相等,而我們總共從我們唯一的帳戶裡損失了12000元

但因為我們身為人類對於價值的認知其實非常模糊

我們不太能夠判斷一個事物本身的價值高低

所以為錢做分類的好處在於:

其實能讓我們對於金錢的運用有更簡單方便的捷徑

甚至有些理財方法就是運用帳戶的分類

請參考:富人都在用的6罐子理財法,到底箇中秘訣在哪裡?

6罐子理財法
6罐子理財法

但從上述的例子我們也要注意要時時檢視自己:

自己是不是有因為把錢做了某種分類之後

就提升了自己的日常花費

如果有,可能就是陷入的心理帳戶帶來的影響

反思二:相對性

實例二:

某家百貨公司為了促進消費

常常把價格提高再打折

而Tommy就是常去那家百貨公司的忠實顧客

對Tommy來說看到這麼多優惠真的太棒了,以至於他常常光顧這裡

上次他看到一頂100美元的帽子打了4折的優惠價

更是讓他對這家店讚譽有加

但是這家百貨公司換了一個新老闆之後

老闆覺得這種銷售很像在欺騙顧客

決定都以原價出售

上次他買的帽子就標價成40鎂元的原價

Tommy看到後暴跳如雷

明明同樣是花了40鎂元買到的東西

Tommy卻有了完全不同的反應

如果我們是理性的消費者

就不應該會對同樣花費一樣價錢的帽子而有不同反應才對

反思二:

身為人類,當我們難以直接評估某件事情的價值時

我們最常做的就是拿他和其他東西做比較!

而問題不在於相對性這個概念本身

而是我們應用的方式

其實,從上面的例子來看

我們更應該去比較的是機會成本

也就是0,而不是40美元

也就是當我們不買帽子時,我們還可以用這個40美元做什麼其他用途?

但我們常常並沒有這麼做

特價、免費這些價格的波動

其實都會影響我們的情緒

除了讓我們做出衝動性消費的行為之外

也非常容易使我們忽視機會成本

遮蔽我們其實還有更好的選擇

反思三:花錢之痛

實例三:

荷西,席爾瓦(Jose Silva)做了一個實驗:

他們支付10美元給每個參與實驗的大學生

請他們在實驗室內坐滿45分鐘,期間可以做的事情有:

看卡通:3美分

看新聞或科學文章:0.5美分

看現代主義文化的研究文章:免費

期間會追蹤他們看的內容,當然也可以什麼都不做領走10美元

不過花錢的方式分為:

預付組:觀看影片的錢直接從10美元扣款,剩餘的錢可以領出

微型支付組:每次看影片會跳出來說扣款多少錢

後付組:像月底的帳單一樣,先觀看再付款

猜猜哪個組別的花費最高??

哪個組別花費最少??

答案是:

預付組的花費最高,平均花費18美分

微型支付組的花費最少,平均花費4美分

這中間的差異究竟在哪邊呢??

反思三:

其實隨著神經成像與核磁共振影像技術日漸發達

人們對於腦部涉及身體部位的反射也了解更多

其中,消費所造成的苦惱與不安確實造成處理身體疼痛的部位有關

換句話說,『花錢真的是會痛的XD』!

除此之外,如果我們花錢的痛可以被量化的話

那花錢的痛楚會跟我們對他的關注程度時間點有關

簡單來說,花錢的痛可以用公式表達成

花錢之痛=時間+注意力

回到上述的例子

為什麼微型花費組會花費最少,僅有4美分呢?

因為每次看影片跳出來提醒你要付費帶來的感受太痛了!

隨著每次付費的當下都要提醒一次

所以讓你在時間點與注意力的刺激都最為強烈!

所以你會很難真的把錢花出去QQ

而反觀預付組因為錢是從還沒拿到的10美元裡面扣

他只是拿到扣完款的額外金錢

所以完全感受不到付款帶來的花錢之痛

但也因此,我們的消費行為也相對的隨之提升

其實生活中,處處充斥著各種類似的消費陷阱來提升消費者的消費行為

其中最高招的,就是信用卡!

因為消費的當下你感受不到錢的流失

而到了付費的當下你又會感覺已經付過錢了

完美地降低花錢之痛帶來的痛苦

因此,如果你覺得自己花費始終低不下來

好好檢視一下自己的信用卡花費

說不定能從中獲得支出的巨量來源喔!

結論:

今天我們對於金錢做了各種討論

從金錢的本質開始,發現價值交換的重要性

但是人們本身也難以衡量事物本身的價值高低

而且大多數的人類在面對消費時都是不理性的

所以也就有了心理帳戶、相對性、花錢之痛等現象的出現與其中的衍伸

我們有時候真的很難跳脫自己當下的情境

但釐清這些現象的同時

可以幫助我們下次減少再犯這些金錢上的不理性消費

希望讓你能因此對於金錢使用上

常犯的一些錯誤認知有更多的認識

如果想瞭解更多金錢心理學相關資料

可以參考丹(Dan Ariely)與傑夫(Jeff Kreisler)合著的金錢心理學

相信你會找到更多的體悟

金錢心理學帶來的3大反思,讓你避開生活中常見的消費陷阱
金錢心理學帶來的3大反思,讓你避開生活中常見的消費陷阱

你可能也喜歡...

發表迴響